“小数苗”计划 | 圆桌对话:如何培育“未来之树”——实践与梦想

2024年3月20日,由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共同举办的“联想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支持计划”(简称“小数苗”计划)启动会顺利举办。“小数苗”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同时开启,欢迎有志于乡村儿童数字素养领域的伙伴参与申报

 

本文为启动会上圆桌对话环节五位嘉宾的精彩对谈。

 

嘉宾:

唐玲玲

成都一扇窗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兼筹款负责人

龚瑜

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

林岚

福州市台江区小学科学学科林岚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

王宁

蝌蚪营(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赵坤宁(主持人)

明善道管理顾问公司总裁

本文经嘉宾审定后发布。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

 
 

 

 

 

先行者的实践

 

 

 

 

赵坤宁:我们这一环节的主题是:“如何培育“未来之树”——实践与梦想”。在座的四位嘉宾都是具有一线乡村小学数字素养教育实践的先行者。现在有非常多人对数字素养因为不知道不清楚而望而却步,而我们四位老师其实已经走在了迎接挑战探索的路上。数字素养这个新名词,2022年教育部通过信息科技课的新课标才提出来,我们几位老师的项目早就开始了。四位老师与我们来分享一下自己做的项目价值和数字素养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

 

唐玲玲:我们一扇窗计划从2014年开始一直关注的就是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问题,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去助力老师、乡村学生在数字时代用好数字化的设备,去迎接数字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数字素养在这里面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项目“互联网+教育推动计划”,就是旨在帮助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学校的中高年级段的师生去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

 

项目具体是怎么做的?其实我们是通过了四个抓手,第一是有硬件的支持,第二是教师的赋能,第三是学生课程,以及第四是运营。在这四个抓手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课程,这些学生课程都是基于我们这十年来迭代,不断产生的四套课程。所有的课程都是以主题任务和小组合作为导向,比如说从校园数字作品展开始,学生会上校园宣传片课程,会上编程大闯关到合格小网民等课程。

 

以合格小网民课程来讲,它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网络世界里面要具备怎样的素养和技能,才能成为一个合格小网民的主题任务。在课程当中,我们就会围绕着信息意识,教学生可以很快的辨别信息的真假,还会去培养学生的网络礼仪、用网习惯,以及如何在网络世界里进行创作和分享。整个课程从最开始是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会有一些认知的拓展,小组的实践,最终助力学生去养成数字素养,引导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小网民。以上是我们在乡村这几年一些实践的分享。谢谢。

 

林岚:通过刚才的宣传视频,各位已经对我们的“种子云项目”有一定了解,关于项目介绍我就不做更多的赘述。关于自然生长,我们应该跟另外一个词“野蛮生长”区分开来。不是说让孩子随意去使用技术,也不是老师放手不管,随便孩子怎么用技术。这就比有一颗种子,并不是把它随意丢在任何一块的土壤上,它都能够萌发,成长起来那样。

 

在做“种子云项目”之前,我们老师、学生的数字素养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也就是我们已经拥有比较好的,培育这个项目的土壤。我们所在台江县一直在尝试数字化融入学科教学,科学学科是其中一个而已,此外,还有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 ...在五、六年前,我们最早是将微课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之后发现交互性不足,所以又尝试使用希沃交互式白板,以及一些平板的使用。

 

再到后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尝试把人工智能也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比如有的学校种植了很多的植物,放学以后,植物会受到很多害虫的啃食。这时候,老师和学生就想到能不能设计一个智能的稻草人,自动帮助驱赶害虫。

 

一直到现在,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的问世,我们又想着能不能把生成式的人工智能也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来,让孩子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可以用一种辩证的思想去看待技术:哪一些技术对我们学习是有帮助的,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就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信息,也可能不符合现实和事实,我们也需要进行摒弃。通过这些现代技术的使用,培养孩子的哲学思维,辩证看待身边的事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赵坤宁:谢谢林老师,您那个话题反倒是让我好奇,我们的数字化教育与体育课老师是怎么结合的?如果能融合就更好了,孩子们会很喜欢。下面有请龚瑜老师分享。

 

龚瑜:大家好,我们北京新艺动本身是一个乡村儿童美育议题的公益机构。今天有很多乡村儿童美育网络的伙伴在线上收听启动会。我们在2019年发起的影像桥”儿童美育创新公益项目,对大家在理解数字素养方面会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影像桥”项目的活动定位是数字信息创建。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方面?美育关注于人的心灵、情操和审美。我们最早是给乡村孩子做艺术统整课的线上支教。我们线下走访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孩子都有手机,但迷恋手机,使之远离土壤,也变成了宅男宅女。

 

我们就在思考,怎么用他们感兴趣的设备,把他们拉回到田野里来,把他们拉回到人际关系当中来,改善他和周围的关系。于是,我们选择运用数字化工具去做影像创作活动。

 

影像桥项目活动本质上,就是教孩子们如何用影像工具去创作短视频、去拍照片、做动画等等。在创建信息的过程,孩子在创造性任务驱动下,自然而然去检索信息,学会整理信息,甚至在需要引用信息的时候,知道怎么样不侵犯别人的著作权,这是一个高阶认知的学习过程。

 

数字化工具虽然是一个虚拟信息工具,但它也是一个创建最真实信息的工具。比如,如果让孩子们上美术课去画一个有阳光的场景,孩子们在教室里面可以凭记忆想象,但记忆是有限的,很有可能概念化地编造。当我们让孩子们去拍摄一个有阳光的场景,就必须人在现场,感受会触发想象力。于是,我们看见听见儿童真实的情感表达。数字信息的创建,促使大家回到一个真实的过程当中去学习。

 

同时,用数字工具创作降低了失败率。拍照片,按下快门大家都可以。我们就更有机会鼓励每个人去发挥自己独特的眼光。这就是过去将近四年来,我们在美育工作中就数字素养提升做的一些探索。

 

赵坤宁:在拍照片中,就会进行信息检索,包括各种软硬件的使用,也包括信息的社会责任。孩子们不仅有网络上的索取,还有输出自己的数字作品,这就是我们说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了。所以背后的奥妙,需要我们一线行动者一起想一想,咱们做的事情到底跟现在讲的数字素养有什么样的关联?

 

王宁老师,我们知道做的是与编程教育相关,对于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您最新的实践是怎么样的?

 

王宁:我们原来做青少年编程,孩子们很喜欢的,因为可以跟游戏去结合。但是我们做的与游戏结合的和别的不太一样。我们是与微软一起合作,在Minecraft 世界做了一些探索,让青少年里面去做编程。

 

我们在这里面探索过程就发现,孩子的创造力是完全想象不到的。让孩子们接触、自主创作、不去限制,你将发现孩子们可能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来。我们不能低估孩子们的创造力。

 

另一个故事感触也特别深。有一次我们接触到一个乡村的孩子,他是自己在网上找到我们的“我的世界”编程课程,他告诉我们特别想学。我们当时特别鼓励他,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突然听到他家长过来了,之后是家长的呵斥声,随后电脑就关了。所以,我觉得今天咱们这个话题特别有意义。青少年的数字素养,我们到底是做给谁?我们从孩子去入手,但孩子的家庭家长才是本源。

 

 

未来如何做得更好?

 

 

 

 

 

赵坤宁:我们听完四位行动者的发言就会发现,走在前面的人有新收获,以及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下面有请四位老师谈谈我们自己做的事情,未来如何还能做得更好?“更好”指的是我们能够更好的帮助乡村孩子来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

 

王宁:我们在青少年数字素养做了很多的尝试和探索。比如说,我们会给孩子出一些实际性的任务,让他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设备,去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或问题。比如网络设备的问题,在乡村学校里面,很多孩子是寄宿制的,在学校里面手机是收走了的。我们想要去开展这样的一些活动,或者把数字素养项目推进去的话,如果要用到手机,就可能会遇到障碍。

 

另一个是家长的支持特别重要,我们在做一些实践性试点的时候,发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参与一些这样的项目,他完全靠自己的独立能力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家长如果在旁边进行协助,其实不光是对孩子是教育,对家长也是教育。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去完成一些数字素养的任务,是可以自己去完成的。同时,项目过程中,孩子之间也会互相的去模仿,让孩子互相学习,而不是单纯靠老师引导。

 

龚瑜: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影像资源和影像创作与各个学科学习结合。当时我们选数字摄像工具的时候,就是考虑到乡村学校老师都有手机,都会拍照,这样很容易让老师都能够加入到数字素养提升的队伍当中来。

 

当他们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善用这样的工具和设备时,就具有了一定的创造性,也激活了老师在职业岗位上的创造力。我们很想推动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让影像教育可以常态化,跟日常的各个学科教学结合,既不增加老师的负担,又能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今天我来参会,还代表联想小数苗计划项目的联合推广方——乡村儿童美育公益行动网络,也是希望能够在美育议题之下去推动影像教育这个小议题的发展。期待联合不同生态视角的乡村教育的伙伴同行。

 

林岚:种子云项目开始实施的时候,只是一所学校里的班级,再加上是课外兴趣小组所做的研究。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打算把项目推广到我们整个区域里的每一所小学

 

我们准备召开全区的项目实施启动会,那有我们实践的老师会做一个课,现场的介绍,整个课程的设计思路和一些教学实施的建议,给到我们全区的各个学校的老师。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每一个学校的老师,每一位老师还可以融入自己对项目的理解和想法,有一些创造性的实践,也希望项目能够做得越来越丰富。

 

第二,种子库的建立,希望越来越完善。目前数据量特别少,我们的库里只有小朋友们当时收集到的17种种子样本,也只能识别这17种种子。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区、市、以及省内的各个学校,当然有全国的就更好了,一块来加入建设数据库,帮助我们去丰富它,让这个库的展示方式有所差异。

 

唐玲玲:我们项目是去支持欠发达乡村地区的学生的数字素养,有四大抓手。对于未来,我们希望在学生课程和教师赋能这两块有更多的探索和拓展

 

第一,关于学生课程,在数字素养下面有四大核心素养,我们现在的四门课程能够涵盖到其中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毕竟还是少的。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伙伴和我们共同创建更多的课程出来。一方面,可以覆盖更多的年级,我们现在支持的是小学,那么未来可能有涉及到初中。另一方面,很多乡村学校他们的学情是不一样的,希望乡村的老师能够基于自己学生的情况有更多课程的选择

 

第二,在教师赋能这一板块进行更多的一些探索。乡村老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人物。在教师赋能有两个方向,一方面,基于现有的教师数字素养的赋能体系进行迭代优化,例如我们在这个学期4月份会展开的活动联合了四川师大的教育技术的吴教授和雅安天全县的教研员周老师,一起在雅安去探索AI赋能乡村课堂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支持更多的信息科技老师成立像林岚老师一样的名师工作室,打出领头羊。这样会对乡村的信息科技科的老师有更深远和更广泛的影响。以上两个方面是我们未来希望去做的事情,谢谢!

 

 

复制推广靠什么?

 

 

 

 

赵坤宁:我们会发现数字素养在学校当中与两个课程的融合最快,一个是科学课,一个是美育课。以“种子云研究所”项目为例,请问龚瑜老师,就你所了解熟悉的乡村学校,类似种子云这样的项目落下去,你认为需要给予的支持或者依靠的资源是什么?

 

龚瑜:我们在下面与林岚老师讨论了这个问题。听到她讲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公益组织的创始人,很希望跟她合作。因为林岚老师本身是一个小学系统的教研员,她们做了一个实验的样本。在公益领域里面,这其实是一个可以推动很多连结的事情。种子云项目目前只在她们福州的学校做。我们讲种子云,至少面向全国,让孩子们彼此可以看到各个地方不同种子是什么样的。如何能够通过公益组织的力量,联合一些企业共同来推动创建一个资源库,为儿童提供一个真实学习的场景。这也是我们很期待的一个事情。

 

赵坤宁:林老师应该跟福州下面的乡镇小学也有过合作的经验,您觉得如果种子云研究所项目今年要落到福州下面的乡镇,您觉得还需要注意什么?

 

林岚:因为乡镇学校跟城镇学校有很大的差异,就在于他们的家庭教育就是乡镇学校里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对于科学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城里孩子的家庭是完全不一样的。要在乡村学校推广的话,要依托学校里的老师。因此,老师的改变,老师意识的提升,老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我觉得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

 

 

游戏化设计会成为选择吗?

 

 

 

 

赵坤宁:最后一个问题抛给王老师和唐老师。两位都是专门盯住数字素养,信息科技课来做自己的实践。两位也都提到了游戏化的设计,在数字设备通过游戏化设计吸引孩子是很有用的,但是我们要追求的是设定的数字素养教育培养的目标,难道只是让孩子登录这样的数字设备去参与一个游戏就能做好吗?还需要做些什么?

 

唐玲玲:首先游戏化的设计我们是非常认可的。在课程一开始,这样的设计可以把学生的自主性和兴趣马上提高起来。但要到达到数字素养养成的终点,其实光靠学生的自发的一些兴趣是不够的。特别是像我们的项目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身心特点,注意力和兴趣的持续性不够的。我们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去稳定它,我们在项目里面的外部力量就是我们的运营。运营的伙伴的目标就是让参课的学校百分之百的完课,只有相信学生上完了课,他的改变才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怎样去维护外部力量稳定是需要联合多方,就比如企业、教育局、学校校长和老师建立信任关系,让课程发生,让改变发生。

 

王宁:在游戏教育这方面,我们不管再去怎么设计游戏的场景情节,也比不上真正的游戏。孩子们更愿意去玩那些乱七八糟的游戏,不会愿意玩数字素养的游戏。因此,我们要学游戏的魂,游戏是怎么去激励人的,怎么让你不停的愿意去玩它。我们要学的是这个东西,去建立一个激励的机制。我们的项目希望有一些专家团队的参与,对这些孩子也是一种评价和认可。一个老师,一个专家对孩子一种认可,会极大的激励他,可能会比游戏里面的获得奖励还要大,这样会反倒让他更愿意做这个事情。这是我们从游戏学到的东西。

 

赵坤宁:谢谢王老师与我们的分享。四位老师走在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实践的最前线的行动者。我们会发现,他们每个人代表自己身份和探索的路径和模式都不一样,希望通过四位老师今天的现身说法,能够让大家觉得数字素养这件事,不玄乎也不太难,可能需要我们转念一想。因为之前我们一直把它当工具,而今天它已经成为了教育的底色,我们在行动当中怎么来考虑融入它。

 

我们四位老师的先锋行动,希望能够激发更多的后来者,我们一起在这个方向上面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情。我也相信这样的行动者一定会有更多的支持者,大家可以一起关注和参与联想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支持计划。谢谢大家!

 

 
 

 

2024年4月26日 10:35
浏览量:0